日前,梧州市苍梧县出台《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力争将六堡茶产业培育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努力把六堡镇打造成为“广西特色生态名镇”,并打造“中国名茶之乡”。这个决定的背后,凝聚着该县政协为产业发展的一份辛劳和汗水。
“热”市场遭遇“冷”产业
苍梧县六堡镇是国内黑茶新宠——六堡茶的原产地。2009年以来,梧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决定》和《梧州市2009-2015年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推进六堡茶产业发展。然而,作为六堡茶原产地的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发展正遭遇着发展瓶颈和短板,徘徊在产业发展的“十字路口”,陷入了“热市场冷产业”的困局。
“只有突破瓶颈,产业发展才有希望,政协要通过调研,帮助找出症结,寻求突破”。去年,该县县委书记叶剑强、县长李彤华先后对县政协提出了调研的要求。“六堡茶产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种植、加工、和品牌战略、茶文化挖掘等寻找产业的‘冷’源,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让调研成果真正成为党委政府决策的参考”,该县政协主席黄海平深知调研的难度,在调研开始时对调研组进行动员鼓劲并提出了要求。
通过深入的调研研究,该县政协发现了产业“链条”上影响和制约发展的一个个“罪魁祸首”。种植分散、面积少且规模小,仅有的3.8万亩六堡茶园零星分布在深山深山野岭;绿色茶园与标准花园的创建较慢,大多茶园的种植与管理较为粗放;在当前市场条件下,与种植松树和其它薪炭林的比较效益低下,茶农种植积极性不高;对原种茶的保护力不强导致品种混乱,影响六堡茶的品质;茶文化挖掘不足,文化对产业的支撑力和推动力微弱;资金扶持力度不大和方法不当,失去了其带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大量投入的作用。
制订计划才能纲举目张
如何“加热”六堡茶的“冷”产业,突破瓶颈、补长短板,使六堡茶产业迅速走出困局。县政协调研组认为,应以原种六堡茶保健文化为品牌灵魂,以做大做强原种六堡茶种植基地和原种六堡茶加工区为依托,以打造原种六堡茶专业市场及销售网络、原种六堡茶文化和茶乡旅游为手段,实施原种六堡茶品牌发展战略,推动原种六堡茶产业各要素的协调发展,实现做大做强原种六堡茶产业,延长原种六堡茶的产业链,建立原种六堡茶产业集群。
“要加强组织领导,制订原种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的‘纲’,打响产业发展的攻坚战,达到举‘一纲’而张‘万目’的目的。”委员们建议,要出台相关的扶持鼓励政策,对生产技术的传承和创新、茶园的复垦和新垦、标准茶园建设、机具购置、营销宣传等给予补助。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树好品牌;通过保护和优化,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花园的创建和认证工作。在加工环节对六堡茶加工技术进行规范和优化,进一步挖掘原种六堡茶的功效按不同的种类和档次进行注册,统一营销宣传语言等。挖掘整理和加快六堡茶文化的发展,把“诗词之县”的创作和交流活动与原种六堡茶文化结合起来,丰富原种六堡茶的文化内涵,为六堡茶产业发展增加强劲的动力。推行“加工区+公司+茶农”的合作模式,着力打造品牌。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改变扶持方式,引导金融部门、社会资金,特别是招商引资的投入。
县政协向县委县政府提交了《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采纳建议加快产业发展
自点题后,该县县委书记、县长多次过问调研的进展情况,调研报告完成后,苍梧县立即召开四家班子联席会议,专题讨论研究县政协的调研报告,充分肯定了政协的有关建议,强调要吸收其成果,融入到该县加快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决定中,要求各单位、各乡镇领导要认真加以研究去抓好落实工作。
为进一步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日前,苍梧县采纳政协调研建议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按照规划,苍梧将建设成全国最大的六堡茶产销及加工基地。到2017年,力争全县六堡茶种植面积达6万亩,产量达1.5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综合税收1亿元。此外,此外,该县加强对六堡茶传统加工工艺的挖掘、整理和完善,大力推进茶叶加工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六堡茶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促进六堡茶生产加工标准化。同时,还建立六堡茶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六堡茶良种茶苗繁育、加工技术研究、六堡茶品牌创建和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
“政协调研紧紧围绕六堡茶产业大局,打造出了具有实用性、参谋性和可行性的调研精品,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采纳,促进了《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的出台,推进了产业的发展。”至此,县政协主席黄海平以及参加调研的委员感到非常欣慰。
(刊于《广西政协报》2012年4月26日一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