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促发展 建言献策谋新篇丨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作者: 梧州政协网日期: 2025-04-27来源: 梧州市融媒体中心 打印

讲好梧州“茶山”故事

民革梧州市委员会

讲好梧州“茶山”的故事,对于丰富六堡茶的文化底蕴,助力梧州打造岭南历史文化名城,提升六堡茶品牌影响力及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建议:

■加强资料挖掘,展现事实依据

通过挖掘梧州“茶山”的历史文化,讲好“茶山”故事,夯实梧州六堡茶历史印记,丰富六堡茶的文化内涵。

■增设“茶山”标志,确立溯源节点

建议在现中山公园内,建设“茶山”文化专区,移植古茶树,竖立“茶山”标志,开设便民茶馆,科普梧州市区内种植六堡茶的历史。

■修建“茶山书院”,重现历史印记

利用中山公园内的房屋,或在文化路小学内或旁边重新修建一座“梧州茶山书院”。

■讲好名人茶事,丰富文化内涵

把名人与梧州“茶山”以及“茶山书院”的故事讲好。

■融入特色教学,传承“茶山”文化

把梧州六堡茶历史文化以及茶知识等作为梧州学校的特色文化教学。


数智赋能提升企业活力

民盟梧州市委员会

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不高,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建议:

■激发创新发展潜力

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科技型企业倍增。构建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创新成果转化。

■构建产业链融合机制

构建“产业链+创新”机制,提高产业链附加值和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构建“产业链+金融”机制,促进企业迈入资本市场,获得更多产业资源。

■强化人才体制机制创新

完善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机制,让真正推动企业产生重大科研效益的高端人才能够安心扎根。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推动我市产业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


抓住关键向碳排放双控转型

民建梧州市委员会

建议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上着重解决关键问题,推动我市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强化顶层谋划

充分考虑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战略要求,将碳排放总量控制、碳排放强度下降等指标纳入其中。

■提升清洁能源占比

加大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

■做强循环经济产业

培育龙头企业提升产业集中度与资源利用效率,推广余热回收、变频调速等技术促进节能减排。

■强化政策支持

构建全行业的碳排放监测网络,运用先进技术设备实时精准采集企业碳排放数据,强化分析管理。政府设立专项基金,出台奖补政策等。

■提升低碳发展能力

鼓励本地院校开设低碳相关专业课程,培育专业人才,加强与区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进高端人才团队。


文旅融合促进和美乡村建设

民进梧州市委员会

为促进梧州乡村文旅融合,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建议:

■以创新求变引领文旅融合发展

着力推动农产品资源、休闲农业资源、村级文化资源进行整体统筹,深化道路交通沿线的文化旅游带建设,开展文旅基础提质工程,开展基础服务设施的新一轮提质工作。

■以开放发展打造多元化旅游地域品牌

用好景点对周边地区的旅游影响力,指导各县选择近城的一到两个村,开展创意农业、艺术村培育活动,强化旅游新业态,深挖岭南文化。

■以人才为本开展文旅人才集聚工程

组织镇村负责人进行轮训,培养“懂文化、善经营”的复合人才。选择文化和服务基础较好的村,与市县级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和研究基地。编制乡村旅游和产业投资路线指南。


构建15分钟急救圈

农工党梧州市委员会

建议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打造黄金时间急救圈,提升梧州院前医疗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跨部门协作与资源整合

制定总体规范、详细实施计划与时间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及时收集处理公众对急救服务的意见建议。

■完善院前急救服务网络与装备水平

构建15分钟急救圈,推广5G移动卒中急救单元,推进急救体系智能化建设,开发推广使用急救APP。

■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实施全民急救教育计划,建立和完善急救志愿者网络,加强与消防、公安等部门的协作,形成联动机制,提高应急响应效率。

■创新融资模式,加大投入力度

设立急救专项基金,加强对专项基金监管和使用效益评估,引入社会资本,拓宽资金来源、丰富服务内容。


聚焦发展“首发经济”

致公党梧州市委员会

为加快梧州“首发经济”发展,促进我市消费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建议:

■加强品牌引进与培育

市政府出台促进梧州市“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每年“三月三”假日策划“梧州首发”系列活动,对梧州六堡茶、人工宝石新品首发等给予宣传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

■强化电商与实体融合

把梧州骑楼城等打造成为“梧州首发”平台,打造“首店经济”;发放惠民消费券,有效刺激节日消费;搭建线上线下融合首发平台,扩大“首发经济”的影响力。

■推动产业创新与升级

提升本地品牌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造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鼓励本地企业在新兴领域积极打造IP主题和新零售品牌,推动商业生态多元化。


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九三学社梧州市委员会

建议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建设,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争取与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合作

如果能够达成合作,能提升再利用资源产业链后端产品附加值和应用领域创新,推动循环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

■高质量办好中国再生新材料发展大会

举全市之力办好2025年中国再生新材料发展大会,打响我市作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的名头。

■加速推进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鼓励支持数字化技术在资源循环再生利用领域的应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循环产业数智化升级规划。

■着力构建多层级多元化创新平台

加快“中国再生材料梧州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探索建设“循环产业云科技馆”,开展循环产业共性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努力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


建设西江生态旅游带龙头城市

梧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梧州在推进西江生态旅游带龙头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优化文化旅游发展布局

制定梧州旅游业发展的总纲总目;推进多规合一;对西江沿线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统一规划运营。

■丰富文旅发展业态

抓好广西文旅发展大会观摩线路的建设和运营;强化文旅品牌打造;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保障后续发展

组建文旅项目招商工作小组;深化粤桂合作;将文旅招商与乡村振兴建设结合起来。

■提升消费空间

奋力开拓客源;培育文旅消费新热点;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释放消费新动能。

■塑造良好形象

多方吸引人才;建立旅游教育培训基地;提升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激发文旅融合发展新活力

梧州市工商业联合会

为加快打造梧州岭南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建设六堡茶文化体验核心区、桂东南红色教育基地、粤港澳大湾区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议:

■打造文旅深度融合品牌

紧扣特色文化,多维度推进骑楼城文旅建设,全力激发文旅融合发展新活力。打造骑楼城文旅融合发展新场景;推进红色文化与骑楼城文化融合发展。

■提升文旅产业发展动力

积极响应高质量发展理念,借助多元渠道和创新模式,全力拓宽招商路径,推动我市文旅产业升级,吸引更多具备竞争力的企业入驻。

■撬动文旅产业提档升级

多措并举,支持打造本土头部文旅企业,推动文旅产业集群式发展。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助力企业孵化成长;建立文旅企业成长帮扶机制,助力企业成长升级。


扬长补短推动宝石产业转型升级

梧州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为推动梧州宝石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加快搭建平台载体

推进标准化宝石产业园区建设;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推进宝石交易中心和饰品展销中心建设;推动我市人工宝石市场采购贸易试点落地。

■提高人工宝石附加值

聚焦补短板降成本,延长产业链;聚焦锻长板,提升人造宝石附加值;发挥梧州综合保税区优势,降低企业通关成本,推进宝石进出口贸易增长。

■培育龙头企业

支持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发挥引领作用;出台扶持政策,力促企业上规入库。

■发展培育钻产业

提高科技含量,重点布局培育钻产业,引导梧州宝石产业提质升级;利用本地宝石产业优势,全产业链发展培育钻产业。


加快人工智能普及与人才培育

黄海文

梧州应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推动梧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会认知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社会认知度和接受度,引领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应用。

■拓展应用场景,赋能产业发展

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行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化改造,鼓励服务行业加大人工智能应用力度,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加强人才培养,夯实发展基础

通过政府各部门的协同合作与积极推动,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梧州市的深度应用与创新发展,引进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端人才和团队,人社等相关部门增设面向全行业的“AI+X”专业技能证书项目培养人才,教育相关部门及大专院校加大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支持。


大力发展绿色水经济

覃柱良 陶崟

梧州具有打造绿色水经济先导区的自然基础条件,建议大力发展绿色水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制定绿色水经济发展规划

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绿色水经济发展,确立适合我市的总体发展规划。

■加快水网建设

加快我市水网工程建设,解决我市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壮大康养行业发展

加快开发长洲水利枢纽上游河段,建设梧州水上世界项目,不断壮大县域康养等行业经济规模。

■探索应用“水权贷”等金融工具

积极谋划小水电绿色改造和现代化提升项目,充分利用“水权贷”“节水贷”等绿色金融政策,助推绿色水电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建议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地方区域康养旅游业融合发展。


前瞻性谋划未来产业布局

梁理宁

为前瞻布局好梧州未来产业,推动新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发展未来制造高端产品

重新梳理梧州现行的“新产业+科技+市场”布局;重新对各重点产业链的关联企业创新资源、关键技术攻关的方向进行“精细化”引导;形成项目投入关联“产业树”;加强梧州具有特种经营资质的大型铸造、电机、海上机械企业重新整合。

■发展未来材料攻坚合作载体

做好政产学研科创信息沟通,对接人形机器人、高端文旅装备,以及医疗器械等领域的中下游应用布局;邀请行业领军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加盟到我市技术创新共建。

■强化未来新商务格局

加强各种市场主体、各类资金参与共性技术平台与后端市场的开发,开展青年创业计划;用好“粤创桂转”服务;深化贸易、资金、技术、人才、产能的国际合作。


打造“慢享梧州 康养之城”

何杰华

为推进梧州银发产业与老龄事业协同发展,打造“慢享梧州 康养之城”,提出如下建议:

■政策扶持引导协同

出台更多优惠政策扶持引导银发产业与老龄事业协同发展;支持关键领域研发与创新,引导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人才培养与储备协同

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老年护理等专业,与养老机构、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培养实用型人才。

■加强供需对接协同

深入调研老年人实际需求,精准开发产品和服务;为有消费能力的老年人提供高品质文化旅游、金融理财等服务。

■促进银发经济与产业协同

推动银发产业与医疗、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康养旅游线路;举办老年文化节、老年艺术展等活动,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因地制宜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

李钧文

梧州应全力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加速集聚发展。

■出台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统筹梧州全市低空经济发展,制定低空经济产业规划;出台创新激励政策,在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倾斜;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高地建设。

■发展适合我市的低空产业经济

加大航空市场培育力度;加强无人机人才培训,加快推动无人机产业体系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探索成立我市低空经济产业公司。

■提升低空经济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低空经济监管体系,提升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低空经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优化低空经济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梧州市委员会

桂ICP备13002354号-1  桂公网安备 45040502000037号

技术支持: 梧州零距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