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三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中心任务。2024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强调,“人民政协要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深入推进协商议政。”[]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萌芽、形成和发展了中国人民最为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人民政协是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群众基础、制度优势和机制保障。人民政协的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在历史发展轨迹、文化价值和实践上具有共向性。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人民政协的传统政治文化基因、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弘扬新时代先进政治文化,从政治机制体制、国家和社会治理能力的实践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
一、人民政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多党合作探索中国式现代化
人民政协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漫长而艰苦的民主革命中逐渐萌芽和形成雏形。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什么样的政治主体带领人民走向什么样的未来成为时代之问和时代难题。中国众多革命志士和先驱尝试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探索资本主义道路和实现救国图强的传统向现代、专制向民主的发展之路,但是在外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内部封建势力打压下宣告失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历史使命落在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身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探索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近代历史的激荡中,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双重枷锁仅仅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足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就明智提出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的政治主张。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革命需要建立了最为广泛的政党和政治联盟,先后通过合作赢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合作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特色的政党合作模式,探索了不同于中国传统封建专制主义农业社会发展模式,更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政协对现代化建设的推进
人民政协制度发展和完善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夕肩负着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使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三部历史性文件,“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协商建国、共创伟业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民主党派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中国共产党正式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合作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制度优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政协制度逐步完善,通过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国家重大决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政治体制的逐步改革。同时人民政协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广泛的协商机制和政策监督,确保了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和社会的基本稳定,政党制度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3.新时代人民政协的完善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推进
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国际和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格局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也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式现代化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始终强调社会公平、生态文明、文化自信等全面发展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路径深深植根于人民制度所提供的政治保障和治理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人民政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多党合作要有新气象、思想共识要有新提高、履职尽责要有新作为、参政党要有新面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完善人民政协的功能,增强了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的主要功能,不断完善和整合政治运行机制、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实现了凝聚力量、推进民主、政党和谐和维护人民利益共赢的政治价值。深化和推进了一种新的政党合作类型、新的执政和参政方式、新的政党关系和新的国家治理模式。新时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民政协制度进一步成熟和巩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治理中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
二、人民政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逻辑
1. 人民政协制度形成的历史文化基因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孕育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之中,借鉴和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人民政协制度的形成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尤其是政治文化传统之中。政治文化的智慧千百年来已经浸润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规范、政治价值和传统美德等都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民族的担当、国家的挚爱,尤其是对人民的使命是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文化的核心,更为从古至今中国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价值支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担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为民初心的政治为民情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政治文化理想;“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仁政善治政治文化价值“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之比”[]的中庸包容情怀。在中国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政治文化价值正是禀赋着这份参与国家治理的责任担当和济世救民的爱民情怀,奠定了人民政协制度的文化基因,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创造了中国和中华民族辉煌的发展历史。
2.人民政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石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协制度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更是融入了中国国情和实际的中国特色的新型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自其成立之时就是以实现中国和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自身的历史责任和担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和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危急的时刻,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之花通过革命实践谱写在中国大地上,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淬炼了人民政协丰富的革命文化精髓,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体系,巩固了国家政权和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总结了人民政协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文化;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政协将自身的使命担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以国家的兴旺发达、民族的兴旺昌盛和人民的富裕为己任,凝练了开拓创新、自我净化和自我革新的政治文化;在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人民政协勇于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凸显其在新时代及人类社会未来发展中的责任使命,形成了不断开拓创新、勇于应对挑战、提升政治担当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的政治文化。
3.人民政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政治文化创新
新时代先进文化是人民政协制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和智慧。新时代人民政协制度形成的政治文化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形成的人民政协制度具有深厚的新时代政治文化轴心,这一轴心源自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各民主党派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这在客观上就实现了党内政治文化与人民政协政治文化在价值信念和理想及文化具有一致性。人民政协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启合作开始,以人民的解放和自由为目标,这是人民政协政治文化建设的价值指向和价值根本。百年多党合作的探索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能够不忘初心保持本色的根源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价值信念,不断汇集和淬炼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政治文化理论的思想火花和实践智慧。
三、人民政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1.坚持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制度优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强调要“把人民政协工作放到全局工作中谋划推进,完善党领导政协工作制度”。人民政协制度最为本质的特征和属性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多元政治主体中处于领导地位,引领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探索、发展和完善了人民政协制度,更坚持和确保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领导是人民政协制度的基础和保障,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新型政党制度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人民政协制度能够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和汇聚各族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制度中的领导地位,能够避免在重大决策中的摇摆和不确定性,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是其执政的政治基础和前提,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及其制度体系以巩固和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之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政权建设的独特政治优势。”[]
2.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机制优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人民政协制度是实施人民民主制度的重要保障,这一多党合作的创新模式具备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和机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其独特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新阶层等全面的参与下,充分发挥多元政党主体力量,发挥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力量汇集民智的重大时代使命。“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参政党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实践者、亲历者、参与者和推动者,要将政治建设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之下,清晰认准自身定位,明确政党主体责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新时代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制度优势,秉承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现代国家治理理念,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探索民主意识与民主实践、民主程序与民主内容、民主多元与民主集中的多元统一的机制,发挥人民政协对于汇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从事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从而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深度实施,从机制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公平正义发展。
3.增强人民政协国家治理能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通过人民政协制度和机制的发展和完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人民政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以现代先进文化为指引,科学转换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理念,不断提升国家社会现代化治理能力,这是人民政协制度体制机制的新时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人民政协在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的过程中,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主要职能,充分汇集和凝聚了多元主体参与国家、社会治理,拓宽和深化了多元主体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途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新时代人民政协的重要使命。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党建网 http://www.dangjian.cn/shouye/toutiao/202409/t20240923_6825715.shtml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党建网 http://www.dangjian.cn/shouye/toutiao/202409/t20240923_6825715.shtml
[3]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2月6日党外人士座谈并共迎新春上的讲话.
[4]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769页.
[5]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中华书局,2007年,第110 页.
[6]张燕婴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第13页.
[7]张燕婴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第44页.
[8]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N].人民日报,2017-01-07(01).
[9]陈乡.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学说中国化研究:文献述评与未来展望[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4,25(04):138-150.DOI:10.13410/j.cnki.ypcscpc.2024.04.01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人民日报》2007年11月16日,第15版.
[11]齐春雷.参政党建设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路探究[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02):40-45.
[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9.
作者简介:尹金萍,梧州市政协委员,梧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哲学专业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硕士生导师。